父亲生病住院了。
今天一早醒来,收到姐姐发来的这样一条微信,说母亲不肯告诉我,担心影响我工作。我心里一惊,担心父亲的高血压引发了并发症,连忙打电话问母亲,得知是由于腹痛、呕吐,昨晚送到县人民医院。
我略微放心了点:应该不是我想象的病患,还好!
早上刷牙的时候,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健康专家来查房了,让我问问是什么原因。健康专家告知我,初步确定是急性胰腺炎,有必要住院进一步观察,目前都在把握中,只是得有几天不可以吃东西。
急性胰腺炎,发病急,来势猛,腹痛厉害。我对这个病患并不十分了解,但印象中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病患,只要及时干预,麻烦不大,这样我就放心了。
只是,从母亲的描述中,我知道她对于父亲几天不可以吃饭、有必要一直输液、镇医院不情愿接这几点信息,很是担心。
我能理解她的焦虑以及担心。
2016年我在北京出差,在一个饭桌上,同仁医院的一位教授看到我手抖,提示我应该去查查。接着的长时间,随着我对这个表现的了解越来越多,担心也就越来越强,直到健康专家提示我去查“肿瘤标志物”的时候,我彻底崩溃了。
在接着排队检查以及等候结果的几个小时里,我不断地胡思乱想R约膀一是恶性肿瘤怎么办?我以前追求的那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我实在只要活着就挺好,能陪伴家人儿童,平平安安一生,还要那些东西做什么?
事实证实我是自己吓自己。结果出来,啥事都没有。但是,我真正体会到了大病过后的顿悟:人不要贪,凡事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就挺好。
去年下半年,出差频繁,在飞机上断断续续看完了十集纪录片《人间世》,这部获奖无数的医疗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了上海几大三甲医院各种病患的疾病人生。
有的从发病短短几个小时就没了,有的罹患绝症,从无望到鼓起勇气面对,最后离开人世,当然也有的从生死边沿徘徊,最后奇迹生还。只是,生活不是电影,不可以任由安排悲笑剧结局。
看完十集,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几个病人以及家属,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面对镜头开心地笑着:活着就挺好。
在生死眼前,一切都是那么渺小。想起前几天看到朋友圈一个朋友的感言:等生活中有了生老病死这些大事,你就会意识到,曾经半夜里的忧伤全是狗屁!
多么痛的领悟!
我劝过一些次父亲,让他戒烟,他不反对,但也从来不执行。过年的时候,我跟他说过,不要饮酒,即便是拜年期间,难得回家一次的叔叔跟父亲在一起时,我也会干预——饮酒要点到为止,但他还是没有执行好。
这次住院,健康专家说可能跟饮酒有关,让他以后尽量别饮酒。下午接到姐姐发来的微信,说父亲好转一些了。我感言:让父亲住一次院也好,进步点健康意识,以后应该就不会饮酒了,烟应该能少抽点。以后我再带他去体检,应该也不会遭到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了。
我经常会在身边感受到类似的经历:
一位刚确诊糖尿病的朋友抱怨:这也不可以吃,那也不可以吃,为什么要这样苦自己?
一位局长空腹血糖长期在8左右,我问他原因,他说要经常应酬,天天至少一顿酒,没办法。
一位少年糖友,年少轻狂,很潇洒地宣告:不要健康长久,只要曾经拥有!
一位吉他歌手说:为了歌唱,我无怨无悔。他的血糖长期在10以上。
一位云南的糖友引用流行语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以及远方。
……
可是,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假如没有健康,诗以及远方又有何用?这是一位1型小糖友的妈妈跟我说的,她引用的是董卿的话。
前段时间,负责糖尿病教育的同事问我可不可以够做点体验式患教,比如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体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的失明,比如戴上一套护具,体验糖尿病足病引发的截肢……这样那些不重视糖尿病操纵的人就会重视起来。
我说能够试试,只是基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可能都不情愿去做这种体验,由于可能不吉祥。但中国人的确又存在这么一种现象:没有到病患不可挽回之时,一般都不重视。既然如此,我们来一个假设,体验一把,是否效果会更好呢?
我们生活中布满了各种压力,买不起屋子、车子,工作不如意,领导大发脾气,由于各种原因被男(女)朋友甩了,可是,买不起屋子,并不代表无处可居;买不起车子,并不有必要靠脚步抵达;工作不如意,并不是你能力不行。
失恋了,并不代表你就失去了爱;得了糖尿病,并不就是失去了健康……所有这些,回归到标题就是:等生活有了生老病死,你就会意识到,原来你半夜的那些忧伤,全是狗屁!
心情郁闷的时候,建议去医院走走,走完后,你可能就会对目前的状况满足而懂得珍惜。
推荐文章 |
精彩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