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真人,机器人是更好的咨询师?
心理咨询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访者是否配合。而这里所谓的“是否配合”,正是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师眼前自我表露(self-disclose)的意愿强弱。
向心理咨询师坦诚揭示自我以及内心,是寻求帮助的出发点,但这一步,面对揭露内容背后的自我保护、勇气缺乏、惭愧以及紧张等等一系列阻碍,让多少人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
日本心理学家联同高科技行业的飞速进展,正在积极探究另一种可能性:
若是把真人心理咨询师换成机器人,是否能够减轻这些来访者敞开心扉的阻碍?
来自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的Takahisa Uchida带领心理团队就此麻烦展开了研究。
他们以为:人们可能更情愿把自己的种种负面情绪(negative feelings)在机器人眼前吐露出来,由于比起这些负面情绪的主人本身,机器人所在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lower social position)。
研究团队找来了三位“咨询师”:
一位女士真人
一位仿真女士机器人
一位标准机器长相的非仿真机器人
(上图1:机器咨询师ERICA;上图2:机器咨询师CommU)
他们设计了一张列举着45项人生经历的清单。在这45项经历中,有些是积极阳光的(positive)、有些是负面阴暗的(negative)、也有介于两者之间不带感情色彩的(neutral)。
接下来他们找来了一群受测者,每个人都一定要三选一:这45项人生经历,你更情愿向哪位心理咨询师吐露呢?
研究者们意识到*:
当有必要坦露的人生经历相对积极时,70%的受测者更情愿选择第一位真人咨询师
当有必要坦露的人生经历偏向中立时,受测者对真人以及两位机器咨询师的偏好近乎持平
当有必要坦露的人生经历比较阴暗时,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会主动选择真人咨询师,而大多数受测者都偏爱机器咨询师
有趣的是,即便都是负面阴暗的内容,大家对后两位机器咨询师也是有偏好差异的:
仿真ERICA机器咨询师成为了大家就艳羡嫉妒(jealousy)这个话题大倒苦水的首选
CommU则在个人经历中涉及情绪不成熟(emotional immaturity)或是情感受伤(emotionally hurt)等话题时更受欢迎
Takahisa Uchida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资讯出目前了网络上,人们通过电脑以及手机就能够接触到心理咨询。网络的自带属性答应任何人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更安全地吐露自己的过去(也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自我表露,self-disclose)。
那么麻烦来了:即便人们更情愿选择向机器人倾诉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就能够断言“机器人马上取代人类咨询师”吗?
这个答案显然是:It's not that simple 没这么简单。
第一,这份实验中的45项个人经历,究竟不是受测者本人的,因此他们作出的选择也未必能精准地代表他们个人。其次,自我表露只是心理咨询开始的。
针对表露内容的交互讨论以及深度思考,才是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反省人生的关键所在。
也许,我们在赞美高科技进步的一起有必要思考的麻烦,不是哪些事情机器能够替换我们完成,而是哪些事情我们利用人机结合的方案,能够把原来只是做完的事情,做到更好。
心理咨询,也是如此。
『人性,无论光辉或是阴霾,总有机器无法感知的一面。
- 02 -你的公正以及老实,该交给自己评判,还是他人?我们总在用一把道德标尺衡量形形色色的人。同样,我们也难免成为他人性德评价的对象。
在许一些多道德以及不道德的衡量中,没人会怀疑公平以及诚信的重要性,只是我们很难把握:
公平不公平,老实不老实,该由我自己评价,还是让其他人来评价我,更客观正确?
让我们来看个心理实验。
以下两个麻烦,请先问问你自己,然后再找一个以及你走得很近的人来为你打分(能够是你的好朋友、家庭成员、或是亲热伴侣;记得不要先告诉对方你对自己的评分结果):
① 处事公允(fairness):
你以为自己待人处事时是否公平?请从1到7打分(1代表完全不公平,7代表完全公平)
② 为人老实(honesty):
你以为自己是不是一个老实的人?请从1到7打分(1代表完全不老实,7代表完全老实)
上面这两个麻烦,出自德国University of Koblenz-Landau大学的心理学家Isabel Thielmann以及同寅设计的一项心理实验。
研究者们在收集完实验对象的自我主观评分以及他们亲友的主观评分后,又通过实际的行为观察来评估实验对象的客观公平度(objective fairness)以及客观老实度(objective honesty)。
行为观察包括:金钱的分配是否公平、陈述的信息是否真实等。
Thielmann的研究团队比对了主观以及客观评分,他们意识到:
关于老实:客观行为老实度以及实验对象的自我评分完美契合。
关于公平:客观行为公平度以及实验对象的亲友评分更为契合。
这样一来,我们在开头提出的麻烦也有了答案:
你是不是个老实的人?这一点,其他人很难正确判定,无论对方以及你关系远近。因此,你更应该相信自己的主观判定。
你是不是个公平的人?这一点,你自己很难正确判定。人们总以为自己为人处事时能做到公平,但我们的这些认知往往都只是为了自己好,偏心得很。因此在这一点上,你应该学会接受身边人对你的判定。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求为人老实的你问心无愧。
- 03 -听音乐能提升制造力?
真的能够,但你得选准音乐。
制造力,认知心理学家称之为“制造性认知”(creative cognition),是人们天生原创新点子、灵感、和麻烦解决方法的能力集合。
好的创意,有必要人们对麻烦本身以及所处环境的正确认知,更有必要别出心裁的制造。
在这个快节奏的复杂社会,对这个世界拥有强大的制造性认知,是致胜的关键。
制造力分为两种:
发散型制造力(divergent creativity):利用有限的信息,产出无穷多的创意、催生不同创意的全新组合。
聚合型制造力(convergent creativity):整合大量信息,梳理出针对麻烦的一条最优解决方法。
聪慧的你一定留意到了:真正的创意奇才,必定既是发散者,又是聚合者。
然而,聚合的条件条件,是发散,由于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宝贵的聚合素材。
那么麻烦来了:音乐是否会对发散制造力有影响呢?这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是否有关系呢?
为了回答这两个麻烦,来自荷兰Radboud University大学的Simone Ritter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Sam Ferguson进行了一场心理实验。
155位实验参与者加入了这项实验。他们在解决很多制造力测试题的一起,被分成了5组:
前4组边做题边听平静(calm)、欢快(happy)、悲伤(sad)、焦虑(anxious)曲风的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
第5组参与者不听音乐,在安静(silent)的环境下做题
实验结束,到底哪一组的制造力得分最高?
听欢快类音乐(happy music)的那一组实验参与者,比安静环境(silent)下做题的那一组,制造力得分上风明显。
Ritter以及Ferguson表示:欢快的古典音乐一起具备正向情绪诱发力(positive emotional valence)以及激发性强烈的觉醒成分(high arousal)两个特质,而这些都对思维的灵活性(flexibility)颇有助益,从而进一步进步制造力。
『音乐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你的制造力,也能够。』
推荐文章 |
精彩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