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想家孔夫子,由于重视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并能身体力行,尽管一生奔波劳碌,屡遭困顿,却活到了73岁。孔子首先非常强调要“饮食卫生”。认为以下一些食物不宜吃:“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肺,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吃
抗衰老的关键在于重视养生之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总会逐渐的变老,黑发变白,额头皱起,体力衰弱,精力减退,开始步入老态。尽管衰老是人生旅途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每个人衰老的早晚却很不相同.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著《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的衰老和年龄并不成正比。一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尽管年龄很大但其精神状态、行为动作上并不显得老,而那些日常不注意养生的人,却从内心到外形上表现出衰老的征象。
三国时蜀承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最后身死五丈原,卒年才54岁。杜甫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司马兢对诸葛亮的死早就预料到了,他向蜀使打听诸葛亮的饮食和公务情况,蜀使告诉他,诸葛公早起晚睡……罚20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吃饭很少,营养不足,事情繁多,操心费力。古人根据这一实例,指出:“谋为过当,饮食不成,养生之大患也。”也就是说,过度地用脑,又不注意饮食,最容易损害人的健康。
腐败变质的食物。所谓“食0而锅 },是说饮食经久而腐臭。“鱼馁”是指鱼腐烂,“肉败”是说肉腐败,这样的食品不能吃。怎样判断食品是否变质呢?孔子的办法是观察食品的颜色和气味。“色恶”是说颜色难看。“臭恶”是指气味难闻,凡这样的食品都不应该吃。孔子时代的商人常常为牟利而坑害顾客,所以孔子只好定下沽酒脯肠不食(买来的酒、肉干不吃)这么一条规矩,非要自家制作的才放心。孔子那时常用肉作为祭祀之品,因此,他提出:“祭于公,不宿肉”(不把祭肉留过夜);“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不能留三日,超过三日,不能吃),目的也是防止肉腐坏。
(一)养生且莫待老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但如何养生刁能健康长寿?不少人并不清楚,甚至错误地认为,现在工作繁忙,待退了休再去养生吧!殊不知,养生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人老时应该养身体,年轻时、中年时,即使是幼年,也都应珍惜身体,真正到了老年,再去研究和遵循养生之道,为时就太晚了。
不少人都读过文学名著《红楼梦》,都为贾宝玉没和林黛玉结婚而感到惋惜。事实上,贾宝玉不管是和薛宝钗结婚,还是和林黛玉结婚,都不会是幸福的,因为不符合现代遗传学观点。父母健康是后代健康之本,选择爱人,不应该违背优生的原则.讲养生,不仅从生下来要讲,就是从选择对象结婚时就要讲.事实己经说明,生活在长寿家族中的人,他们的后代也都长寿。
(二)一日生活重于养
记得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养生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养生论》中讲了一句令人信服的名言:“一日生活重于养。”
人在一日之中,会有许多不适之处,比如饥饿、严寒、闷热、疲劳、紧张、兴奋、失眠、缺氧以及因环境污染、生态改变而带来的种种异常感觉。因此,就需要通过饮食、穿衣、休息、睡眠、营养、运动、服药乃至改善环境,以求适应。一亘生活规律被打乱人体内的生物钟就会受到千扰,那么,人体各组织功能就会因此受到阻碍或遏制,血液循环、机体代谢、免疫功能等都会表现出失常,进而形成病态。若是长时间违背生活规律,势必会使健康受换,疾患缠绵,养生也就无从谈起了。
养生的内涵,关键在于人与环境协调适应,即“适者生存”的道理。有一段往事,中世纪的人,对细菌无所知,当时航海远行的水手,常因喝了不洁净的水而导致不少船员死于伤寒病。直到1870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了细菌学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掌握并适应了这个多菌的世界,进而懂得了灭菌的方法,才得以键康地生活。据传,印度人自古就有练瑜伽功者,他们的特点是,“屏息”以适应缺氧状态,由此求得健身。现代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于是,瑜伽己成为世界性的健身、他美的养生术。
当人们认识到适应与养生之间的依赖关系之后,也就自然地运用人体的适应条件和能力,进行自我防病保健.基于此,不久前在西方一些国家兴起了“适应医学”,也是对养生学的进一步完善。其核心也是要求人们:防病、医疗、保健,必须要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律、适应环境做起。因为,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规律可循,并且要持之以恒.饮食有节,劳逸有度,作息有序,顺应自然,善于应变,生命会自然处于最佳状态。他康小期而至,疾病远离而去。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人们总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失意、挫折、逆境、不幸等生活挑战。因此,还得要掌握点应激方法,面对现实,化解忧郁,宣泄愤葱,寻求寄托。运筹得当,有益养生:处理不妥,有害健康。尽管古今中外人士都讲养生,到头来,还得要从自我做起。恰如美国学者威廉·方龙在他的名著《人类的故事》中讲到的:“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去奋斗,要不就像史前期消灭不适应潮流者那样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