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补一补,开春能打虎。严寒的冬天,喝碗热汤最好不过了,不但能驱寒,还能够滋补润燥、养胃暖胃,有不少养生功效。假如喝汤的方案出现了错误以及禁忌就会影响喝汤进补的作用。冬季喝汤进补有哪些常见禁忌以及误区?
冬季喝汤进补的常见禁忌以及误区
1、误区:饭前喝汤能减重 正解:有必要把握好时间点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饭喝汤的习惯。北方人一般习惯饭后喝汤也可以边吃饭边喝汤,南方人则习惯饭前来上一小碗例汤。哪种喝汤方案更好历来是被讨论的话题,普遍观点以为,饭前喝汤更好,由于汤会占据胃的一部分空间,产生饱胀感,吃饭就不轻易过量。
不过,有观点以为,餐前什么时间点喝汤似乎更为重要。有研究意识到,要想喝汤过后减少正餐的摄入量,最好把喝汤时间安排在进餐前20分钟左右。这是由于液体在胃里排空的速度大约也就十几到二十分钟,假如等到汤水完全排空,胃的膨胀状态消逝,就会重新回到饥饿状态,对食欲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
2、误区:奶白色的汤 正解:只是看起来滋补
一些人以为,奶白色的汤特别滋补,因而一些产妇坐月子期间都将奶白色的鲫鱼汤作为“催乳”汤。事实上,汤是否呈现奶白色以及营养并没有直接关系。汤里的奶白色实际上是脂肪微滴在水中形成的一种乳化现象。鱼汤、肉汤、鸭架汤、猪蹄汤的奶白色都是由于这样的原理,在水中,富含脂肪的原料在煮沸翻滚的作用下,脂肪形成微滴,外部被乳化剂包裹,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均匀地分散在水中。鲫鱼由于脂肪含量较少,直接煮汤一般不会呈现奶白色,只有先将鲫鱼油煎后用小火煲汤,才会得到一锅奶白色的鱼汤。这也就意味着,奶白色的汤往往脂肪含量很高,当然感觉很美味,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不少脂肪。
3、误区:只喝汤不吃肉 正解:营养精华就被浪费了
有人做过试验,用鱼、鸡、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质原料的食品煮6小时后,看上去汤已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还有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说,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肉类的营养也不可以完成溶解在汤里。所以喝汤后还要吃适量的肉。
冬季喝汤进补的原则
选料要得当:选料得当是制好鲜汤的关键。用于制汤的原料,一般为动物性原料,如鸡、鸭、猪瘦肉、猪肘子、猪骨、火腿、板鸭、鱼类等,但一定要鲜味足、异味小、血污少。这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琥珀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家禽肉食中能溶解于水的含氮浸出物,包括肌凝蛋白质、肌酸、肌酐、尿素以及氨基酸等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它们是汤鲜味的主要来源。
食品要新奇:新奇并不是历来所讲究的“肉吃鲜杀鱼吃跳”的“时鲜”。现代所讲的鲜,是指鱼、畜禽杀死后3~5小时,此时鱼或禽肉的各种酶使蛋白质、 脂肪等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等人体易于汲取的物质,此时不但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
中医建议,冬季进补能够喝以下几款汤品:
1、百合鹌鹑汤:鹌鹑两至四只,红萝卜半斤,百合四钱,蜜枣六枚。鹌鹑托鸡鸭档代切洗净,去肠杂;红萝卜去皮洗净切件,加百合、蜜枣,放水五碗,煲三小时。
功效:具有滋阴健肺、止咳补气的功效。此汤清润滋补,适合全家老少食用,秋冬季最适宜。
2、莲子百合汤:瘦肉半斤,莲子一两,百合五钱,蜜枣四枚。将以上各食品药品洗净,一齐放入煲,加瘦肉,水六碗,煲三至四小时,莲子松化,百合出味。
功效:莲子乃着名滋养药食品,养神安宁,降血压。百合能补中益气,温肺止咳;鲜品有镇咳、止慢性支气管炎、疗肺病止咯血之效;乾品作粉煮食,有滋补多营养之功效。以上两药一齐再加上瘦肉,组成一汤,既滋补中气,健肺养颜,养神平压,而且味道相当可口。
3、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净水、料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功效: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严寒,五劳七伤”。生姜味辛性微温,主入肺、脾、胃经。医圣张仲景擅以生姜入药、入膳调养病人脾胃,与大枣(今之黑枣)适用起“调以及营卫”之保护胃气之功,其论着《金匮要略》中记载经典用方“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脏腑虚严寒痛之疾。
提醒:严寒的冬天,一锅暖暖的汤更是给人以极大的满足。民以食为天,而食的本质是营养。想要喝汤喝出健康的身体,在汤的制作细节上就要注重科学,第一要保证选料的精湛,还要保证食材的新奇和搭配,另外,在熬煮汤品的时候,要留意火候的适当,方案是旺火烧沸,小火慢煨,这样才能把食品内的蛋白质浸出物等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使熬出的汤更加鲜醇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