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小的家庭观念里,哭是一件不长志甚至是丢脸的事。哭越多也只会招致父母更多的不耐烦和挨打。这种潜移默化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一开始也影响着我对小孩的教育。
当初新手妈妈和各种事宜的多重情况下,我只会焦虑再焦虑,处理好“保姆”工作,一天也基本累摊,对孩子也只关注到吃喝拉撒,认为养是第一关键,而忽略育。孩子的情绪一哭一闹就烦,哄不得最后以暴力制止。孩子哭闹背后的情绪也从没冷静去倾听。
直遇到了巧虎的书《我只哭一会儿》,自己的心态完全改变了过来。也全部瓦解了之前对哭的所有理解。
原来哭是可以这么美好,原来哭是可以冷静下来,原来哭的好处这么多。之后,我也“抄袭”了巧虎妈妈的做法,每遇“哭闹”之事,总会先说“没事,你先哭一会儿,哭完了我们再来好好说”,刚开始她也不依不饶,缠绕左右,干脆抱着他,任着他哭。直到哭累了,他也冷静下来了。帮他擦擦眼泪,开始问他原因,他也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再顺势教育,他也很主动认错。(如果我没忍住动手或先不对,我也需经常主动认错)。再用力抱抱他,表示对他的赞赏和非常爱他。他一下就开心了。不记仇的本领是孩子最纯净最宝贵的天赋。
再之后,屡试不爽。无理取闹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印象最深也是最严重一次是有天放学回家,脸就臭臭的,一见我就以命令式说他要吃某个东西。我回他没问题,他只要先去洗手和喝杯水就可以吃。他回答不要,立马哭,越哭越大声,我默不做声,拉了把椅子坐在旁边,假装不理他。他见我没反应。非常生气,马上从地上起来又是摔东西又是跑来打我。我跟他说,你哭吧,妈妈等你哭完,我们再来好好说吧。终于。哭完了,自己抹着眼泪来摇着我的手,“妈妈,我刚才打你是不对的,我以后再也不会打你了”说完,又大哭。边帮她擦眼泪边问为什么这么无缘无故大闹,等他彻底哭完了,让他先去把之前摔的东西一一放回原处。再跟他讲道理。他也表示都懂了。让他去洗洗小手喝杯水也乐意了。
当然,想吃的某个东西已经没有了,并强调这样无理取闹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使不乐意,他也欣然同意了。同时也表示,如果你听妈妈的话,妈妈也是会听你的话。(他高兴时也歪理,妈妈你要听我的话,我才听你的话)每次的无理取闹处理完。都会让他付出一点点的小“代价”,那就是罚站。说好站几分钟就几分钟。并把时间告诉他。或者取消某种玩乐或好吃的。
哭是好事,让孩子的坏情绪哭完。不憋屈了。哭完自然心情顺畅。再晓之以理,他自然会明白事理。但哭也需要一个环境。在家,就要让孩子在房间,或卫生间,事先跟爱宠溺的爷爷奶奶说好,不来插手不来哄骗。较小的孩子还是爸爸或妈妈陪着哭,不要独留。防止任何意外。在外,最好拉一个角落独自处理。给孩子面子也不会加剧自己脑羞成怒,造成恶性循环。
和孩子讲话时务必蹲下来和她四目相看,她/他才能集中注意力听你说。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如我们自己,教育方式也需量体裁衣。但底子是严格教,也要狠狠爱。
以上是我自己的感受分享。孩子每个成长阶段也面临无数新问题,边探索边共勉。